科技赋能忻城桑蚕产业转型升级-新华网
新华网 > 广西 > 政务信息推广 > 正文
2025 11/04 16:30:23
来源:忻城县委宣传部

科技赋能忻城桑蚕产业转型升级

字体:

  近年来,广西忻城县依托传统蚕桑产业优势,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桑蚕产业种植、养殖、加工全链条,实现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护航”的转型。目前,全县桑园面积达26万亩,年鲜茧产量4.59万吨,占全国总产量的1/15,实现产值28.35亿元,惠及蚕农7万余户,实现蚕农人均收入增长60%。2025年忻城县成功申报以桑蚕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。

  种植端:一体化管护提质效

  走进忻城县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基地,田间地头整齐地排列着滴带和土壤采集器,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、病虫害指数等数据。这是忻城县引入AI精准种植系统后的场景。

  “这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可监测桑园墒情、自动调节水肥供给,可使每亩桑叶产量从15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,病虫害减少40%。”基地技术员银星希介绍。

工作人员正在小蚕共育室观察小蚕生长情况。蓝春青 摄

  近年来,忻城县聚焦桑园种植关键环节,大力推广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,以科技力量实现桑园管理精细化。在病虫害防控方面,全县构建起覆盖3000多亩桑园的自动病虫害防控体系,通过安装虫情测报仪、诱捕器等智能设备,结合人工智能监测技术,实现病虫害的实时预警与精准防治。

  养殖端:智能化饲喂降成本

  在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养蚕基地,自动清洗机、切叶机、传输机、投喂滑板车、升降方格簇机等设备一应俱全。蚕房内的摄像头通过技术服务云平台实时监测蚕房环境,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,及时采取措施,尽可能避免损失。

蚕农正在使用自动脱茧机剥离方格簇上的蚕茧。

  “基地采用‘四龄蚕’养殖技术以及智慧蚕房监测系统,有效缩短蚕农养蚕周期,提高养蚕存活率,还可以节省桑叶和石灰等成本,提高蚕茧品质和产量。”古蓬镇上浪村委副主任蓝美珠说,在科技的带动下,蚕农一年可以多养2-4批蚕,2个人一批可以轻松喂养3-4张,比原来翻倍。

  “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智能设备,不仅解放了人力、降低了养殖风险,还显著提升了蚕茧品质,为后续加工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。”忻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小平介绍,忻城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等科研力量,在全区率先建设规模化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示范点,通过技术创新,使小蚕饲养成功率提高25%,劳动时间减少2/3,利润提升26.4%。

  目前,全县已培育了24家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、3家家庭农场、11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、60多名乡土技术人才,带动更多蚕农更好地融入市场,实现蚕农与产业的共同发展。

  加工端:数字化织绸创精品

  走进忻城茧丝绸产业园智能厂房,自动络丝机正高速运转,将绞装丝精准转化为筒装丝;车间内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环境参数,将生丝品质稳定锁定在5A级标准。数码印花区里,14台高速设备组成柔性生产线,将电脑端的彩色图案精准复刻于布匹之上,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的印花效果。

在忻城茧丝绸产业园印花厂内,数码印花机正在进行丝绸数码喷印。蓝春青 摄

  “自动缫丝机、络丝机、并丝机、倍捻机等设备取代传统生产线后,成功补齐了忻城在织绸、炼白、数码印花、丝绸面料及服装加工等环节的产业空白。”产业园运营方广西同益国丝常务副总经理韦懿宸介绍,目前,产业园一期已建成18个标准厂房,绸厂已开机试产,累计生产真丝绸约400万米,产值达2亿元以上,项目通过“企业+农户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辐射带动当地2万余户养蚕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。

  如今,忻城县桑蚕产业已形成“AI种植—智能养殖—数字加工”的全链条智慧体系,产业园总产值突破40亿元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,全力打造集良种繁育、精深加工、科技研发、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全国蚕桑产业融合创新高地和中国—东盟蚕桑产业合作示范区,让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”忻城县县长沈国章说。(蓝春青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陈燕】